王川:方-圆 |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

past

[exhibition]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它的意思是即使有离娄的视力,公输般的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好方和圆。

和西方世界观“此岸”和“彼岸”、“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对立不同,中国的世界观呈现为二元互补,“三生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艺术的抽象性也并非如西方艺术那样是对彼岸精神性的追求和超越,所以它并未达到弃绝具象的“纯粹”抽象,而相反是源自于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化形于自然世界。中国艺术欣赏“是似而非”的中间状态,在泼墨和草书之中,在园林的假山环绕之下,一切都介于可辨识和不可辨识之间,耐人寻味。

“方-圆”作为本次深圳坪山美术馆的王川个展的标题,一方面取自千他创作中的两个核心元素“方”和“圆”,圆",另一方面正是希望勾勒出他艺术创作的本质,即“居于中”的状态。“方圆”同时还有规矩和法度之意,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先行者之一,我们也希望在此重新梳理王川的艺术贡献和成就。

沈少民个展:沈少民的科学简史

past

[exhibition]

作为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一,沈少民和其他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轨迹。他成名于2000年后的亚太当代艺术界,有着独特的人生旅程,50 年代出生于中国重工业基地东北,80年代末前往北京,90年代初迁往澳洲。千禧年后归国,重返北京,在大庆创作了“骨头系列”、“抽油机”等代表作品,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双年展,成为中国“大型装置”和“新材料”的代表人物。2015年去往广州,3年前定居深圳,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创建了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展览的主题,取自 80 年代风靡一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编撰的这本长达几十年的巨著,掀起了一场“科学热”,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之间的丰富关系,也成为科学是不同文明共同创造的具体例证。广泛的人文主义热情、科研精神、哲学思考、艺术启蒙、遍布诗人的岁月,成为这一代人理想的写照。

新生与共振:坪山美术馆三周年特展

past

[exhibition]

行至三周年,作为一座立足深圳、面向华南乃至国际的当代艺术机构,坪山美术馆在坪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志在建立一个面向公众的“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延展并持续建构其“深圳东部文化高地”的版块内核与多元价值。

在现如今新旧杂糅的复合格局与多元共生的文化趋势下,定期扎实地梳理研究、积累沉淀并以此校正我们对于“独立的知识生产体系”和“推动区域艺术生态”的专业愿景与公众允诺,便显得格外必要和紧迫。

周力:桃花源·迹

past

[exhibition]

情动,不仅是艺术家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也是与观众产生共情的通道。在近些年的创作中,周力将个体感知经验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社会与历史进程中,并以其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将发生在当下瞬息万变的事件中无处安放情感转换为可触摸、可与之共鸣的形式。

此次坪山美术馆的深圳艺术家系列展《桃花源·迹》借助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支点,以“愿景”般的观念书写下个体情感经历在历史进程中的“痕迹” (trace)。 “迹”,一方面,意在说明周力的创作并非试图再现陶渊明文本中所描绘的场景,而是借用武陵渔人的足迹作为链接现实与理想境界的方式;另一方面,艺术家借鉴文本中“无迹可寻”的结果映照个体心路历程无法复制的独特性,也正是周力在创作中所提及的“心迹”。

丹尼尔·克诺尔:物化

past

[exhibition]

所有能被识别的人类行为、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这大概是丹尼尔在其表述中所提及的概念,物质化,并不仅仅是物质对思想、概念的转化,而是在其上的累加,并有其不稳定和不确定之指向,他特意将这类型的艺术区别于其他,如雕塑、绘画、装置等。丹尼尔并不完全将其创作限定在达达主义、观念艺术、互文艺术、关系美学的脉络中,而是更多考虑一直统合在时间线索下,以及超高速的社会议题中,不断变化的形态,以及开放的可能遭遇的结果。

1994年其创作的「粉末」,其中隐含着的“关系美学”特征,涉及到的表演性因素,从警察局的证物(可卡因)到现场站岗的警察;粉末上的刻画,原始冲动和防弹玻璃的保护;现实场景和二次媒体报道。丹尼尔有着类似于今天流媒体特征的习惯,其专注和作品都在不间断的适应转型。从而让观者和研究者如坠雾中,作品所依存的凭借物在不断延展的过程中,无法聚焦。

九层塔⑨“论坛与回顾”

past

[exhibition]

作为九层塔的第九个项目,“论坛与回顾”是对整场展览的总结和回顾,也是九层塔持续一年后的最后一个项目。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将呈现六位艺术家蔡磊、刘港顺、娜布其、隋建国、杨伯都、张晓刚的作品,从不同的媒介和语系,回应总展览的副标题“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同时,邀请建筑师刘晓都进行空间呈现,平面设计师黄扬进行海报和视觉系统的创作。

第二部分是对整场展览的回溯,九层塔的九场展览将同时呈现。9组非凡的作品,9种“空间”和“设计”,在同一时空中,组成真正意义的“九层塔”。在此,我们仍要感谢前8层的奉献和付出,他们是艺术家姜杰、彭薇、尹秀珍、谢南星、刘韡、陈文骥、 丁乙 、梁铨 、 谭平、厉槟源、毛焰、韩东、李青、政纯办(洪浩、萧昱、宋冬、刘建华、冷林);建筑师徐甜甜、何健翔、马岩松、张永和、吴林寿、王辉、李涵、王子耕;平面设计师小马哥、马仕睿、广煜、韩家英、何见平、朱砂、梅数植、刘治治。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⑦“面具与浮影”⑧“情景”

past

[exhibition]

2021年9月18日,由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坪山美术馆承办、华润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坪山分公司协办的跨界艺术大展“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第七、第八场展览在坪山美术馆展览馆四层开幕。

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艳东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建筑师、平面设计师和来宾表达了欢迎和感谢,并在致辞中对坪山美术馆予以展望: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坪山美术馆耗时一年将八层塔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九层塔”层高越来越高,把我们这座新锐美术馆一次又一次地推上新高度,每场展览的设计和展陈为公众带来了极致的艺术享受。“九层塔”即将完美收官,希望它不止停留在坪山美术馆的物理空间,同时也在大家的精神世界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及受邀的艺术界、设计界和媒体界嘉宾齐聚,共同见证了两大展览的开幕。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⑥“形式的狂想”

past

[exhibition]

作为九层塔的第六个项目,“形式的狂想”像是一部狂想曲,激发想象力的形式实验室,亦或是一幕孕育着无限力量的舞台剧。展览以艺术家刘韡的几何形装置为基础,邀请建筑师马岩松进行空间的呈现,平面设计师广煜进行海报等视觉系统的创作。

作为新一代文化代表的中坚力量,刘韡、马岩松、广煜的工作,植根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快速变迁。在这个时期,现代主义中的形式不再作为形式而存在,形式成了快速变幻与未来想象的媒介。“狂想”召唤人们走向形式的指引,走向无限的联想和“所有”。这里的“所有”可能是万事万物的运动法则,这里的“明暗光影”可能是时间的起源或变幻的光阴,“上扬的线条”可能预示着飞升的雄心,“圆”是起点,也是循环的终点。

和九层塔其它项目相比,这个展览有了新的合作方式,艺术家刘韡并没提供“完整”的作品,而是提供了一些作品的材料和散落的部件。这些几何形体的圆、块面、曲线,带着打磨的痕迹,像是立体主义绘画的笔触,或是等待被摆放的抽象形体,最终以什么形式展出,由建筑师决定。

九层塔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past

[exhibition]

作为九层塔的第五个项目,“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是第一个群展,也是对抽象艺术创作方法的讨论,它关注艺术、建筑、设计中基础而又核心的议题:点、线、面在作品中的不断变化。展览以艺术家陈文骥、丁乙、谭平、梁铨的作品为基础,邀请建筑师张永和进行空间的呈现,平面设计师韩家英进行海报等视觉系统的创作。

“相似的结果”指艺术家共同使用点、线、面,作为创作的全部元素,最后呈现出相似的画面形式;“不同的路径”指四位艺术家运用了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观念意图、生产机制和创作语法。

陈文骥用工业化的色彩和模块,以不同的组合和拼接方式,给出相异的节奏和停顿,形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抽象作品。丁乙的5张作品从1993年开始,他将“十字”以各种媒介、材质、笔触、色彩、结构,进行“重复” 创作,产生了无限的变量。梁铨有自己的法则,他制作不同颜色的纸片,在画面中进行拼接,纸片多样的分布形成了永不重复的点线面关系。谭平的“位置系列”,则设计了一个规则:在画面上随机画上几个点,拉出放射线,然后在多次相交的放射线中确定几个交叉点,最终得出点在画面中的位置。我们会发现,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形式只是执行的手段,“路径”自身会发展作品,会产生变量。变量近乎无限。

透视游戏场——张永和

post

[展览]

“透视游戏场”区别于传统的建筑师个展,它并不展出通常的模型、图纸和效果图,而是呈现建筑师张永和的另一条线索,通过空间装置,展开的透视与看的游戏。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师,张永和不仅设计了许多瞩目的建筑作品,也参加了大量的艺术展览和理论研究,从亚洲城市化的变迁,到展览建造的实验,张永和构建了一个庞杂的个人体系。这个体系发展的动力,在于张永和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探索,不断的重返建筑的起点,回到对建筑基础要素的反思和重构,从而打开人们重新认识建筑的可能。

本次展览的五件“寻找系列”的空间装置,像一部关于透视的缩略史。作品从14世纪意大利的透视实验开始,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开创了以科学的方法构建空间的时代。它是整个展览的开篇,也是张永和一贯工作方式的隐喻。由此,张永和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寻找透视的旅程。

寻找16世纪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迪奥所创造的一点透视,到如今多种抽象化的城市空间的复杂体验; 猜想17世纪画家维米尔作画时的暗箱成像; 借用20世纪初画家⻢列维奇的形式,创作出6个可旋转的取景器; 寻找希区柯克的《后窗》中窗户、房间、家具之间的透视关系,并创造出全新的“窗具”。

“寻找系列”以空间游戏的方式,指向建筑自身的历史,对透视可能性的想象。在这个游戏中,那些分属于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所创造的时空从未中断,含混一体,没有古代和现代之分,也没有过去和此刻之分。

或者说,“寻找系列”通过精确的建造,截取了一个静态的体验,设计了一个个“看”的通道。抽象化的“看”在这里变的明确而又具体。人们通过“看”来完成发现,“看”的过程和发现也在这里合并。

但这五件作品又和传统的建筑不同,它是一种纯粹的空间游戏和实验。“寻找系列”去除 了建筑的实用性和主题性,回到了建筑的词根状态,回到形成主题的核心元素中。于是,这些“装置”,不是模型,也不是建造过程的工具和路径。它独立存在,有着自己的秩序、终点和意义。

然而,这些装置作品又非全然的“艺术”,它是理性的、设计的,而非想象的。它们起源于从透视学开始的启蒙的求知精神,因为需要记录透视的知识,使得描述的手段必须精准。它们并非是“画”或是“雕”出来的,而是求出来的。 精准无误的手段,严丝合缝的创造与求证,使得这些作品和艺术创作(装置、雕塑、绘画中的透视),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功能和意义。

张永和在各个时代的电影、绘画和建筑中穿梭,寻找从传统透视中突围的空间感受,寻求通过空间设计时间的方法,时间应该如何度过,又在何处穿越?《寻找系列》成了建筑和艺术的中间地带,它以别样的方式,探讨人世间的空间意识,启发人们对空间,对自我,对存在的思考。

薛峰:迢迢

post

[展览]

一些形象,总在薛峰心里浮现,比如驶过西湖的一叶扁舟,比如层层敞门后无穷尽的远处。扁舟或敞门,或在现实中实存,或积淀过种种往事,却又与薛峰心里的不大一样。深知心中的形象难以企及,他将与之遥远的距离誊写在二维的画面中。他画的不是形象,而是距离。

薛峰以绘画的媒介测量自己与那些心中形象的距离,绘画的过程宛如漫长的“调焦”。既然目标是接近“心象”,他的绘画总处于交织而模糊的变动中。他让画中形象退回为几块颜色,几抹笔触和一些层次,因循着疏密和浓淡,牵引着与它们的距离。甚至,有时,“心象”也会偏离“实象”,只表现抽象的纵深。笔触凝聚为胶着的遮蔽物,衬得远方更加杳渺。远处是什么,心中有什么,他也不再说明。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

过往

[展览]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是一次跨界行动,是中国从未有过的展览方向和形式。它将邀请9位/组艺术家提供作品,作为展览的基础素材,同时邀请9位建筑师,9位设计师,组成九个临时团队。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三方联名合作,没有“主次”和“中心”,只是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

空间和设计是决定展览的核心元素,也是对展览和作品的再创作和再生产,它决定了观众看到什么,怎么看,看的次序和节奏。空间和设计,在这里不再是为展览服务,而是独立自主的体验,给予展览无数的变量和可能。

一直以来,我们缺乏一种高质量的跨界,它们不是流俗于明星和网红效应,迎合一种快餐式的出圈,就是自说自话,拘泥于专业壁垒和领域巫术。“九层塔”倡导的跨界方式,创造了一个艺术、建筑和设计的连接点,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三个专业间的实际需求,有益协作,又保留了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工得当。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塔”有着一种特殊的结构,它的每一层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和空间、设计,紧密围绕成一个彼此叠加的整体,成为展览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内核。

缪斯、愚公与指南针

过往

[展览]

2019年坪山美术馆推出了年度艺术大展“共时”,从策展人心中和谐的共处时光的美好愿景走到跨年后,当下的情况不期让“共时”产生了另一个含意—“共度时艰”。疫情改变了很多,未来的轨迹仍不很清晰。而在疫情中的我们和我们的美术馆应当做些什么?艺术在此刻似乎显得很无力,但它真正的力量却是在记录、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给我们警醒的东西,从而给未来以希望。

此次坪山美术馆在上半年即将结束的时刻推出鲁明军策展的展览》便是以历史记忆进行叙事,对比着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今天,令人惊异的看到其产生的巨大的反噬力量。策展人鲁明军共邀请十位/组艺术家参与到一段历史现场的考察和当代寓言的书写之旅中。现场将展出32件绘画、影像及装置作品,展期持续至2020年8月30日。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s and Pingshan Art Museum,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Lisson Gallery, Madein Gallery, Pilar Corrias Gallery, ShangART Gallery, Vangard Gallery, Vitamin Creative Space

一周年庆

过往

[新闻]

“没有人会想象,坪山美术馆会在这个沉寂的3月迎来它的新馆一周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时刻。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在努力调整自身的状态,去迎接未知的和希望的夏天。我们站在这个路标处,回望,前瞻。我们用艺术的方式记录、思考、想象和典庆。生活在继续,艺术在伴行。感谢过去一年朋友们的关注和帮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一年,坪山美术馆将会呈现更多的精彩。”

—— 坪山美术馆馆长 刘晓都

共时

过往

[展览]

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提出的 “共时性” (synchronicity) 一词,在坪山美术馆第一个当代艺术展览 “共时 “中,呈现了对有意义的巧合和永恒性的思考。

展览的结构,亦呼应了“共时”的主旨,以并行的关系进行呈现。策展人李振华形容这个展览就像“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于“共时”的主题之中,勾连起七位艺术家在各自的语言、地缘、知识的时间经历之下不断推进的创作逻辑。比如1980年代末期,罗曼•西格纳凭借着出版物和录像,被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学院,并广泛地被接受。

啁·啾——艺术扎营

过往

[公共艺术活动]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近15组的艺术家/团体进驻坪山进行现场艺术创作,以“啁·啾——艺术扎营”为主题,邀请市民与艺术互动,促进公众与艺术的交流及互融。受南方青年社群在气候温暖的环境里户外扎营、音乐及电影节等生活方式的启发,该次公共艺术季让艺术走出博物馆的建筑盒子,进一步融入公共及户外空间。

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

过往

[展览]

“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是深圳市坪山美术馆(新馆)的开馆展。展览由众多名参与中国40年城市化的高速增长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周边专业群体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们亲手设计了城市,但也被城市所“惑”,因为城市空间正在变得无比含混和复杂。这种物质创造与文化消解的悖论循环,无疑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不论从城市文化还是从建筑学,亦或是从当代艺术或者哲学层面,“未知城市”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

四季学术沙龙之秋:行动想象

过往

[讲座]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传播、建构和累积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 是坪山美术馆发起,持续和公众互动的学术品牌。